新聞資訊
應用案例
聯系我們

深圳計為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
請移步計為自動化新官網:www.jiweimeter.cn
電話:0755-28407683
市場千呼萬喚的本土傳感器何時到來?
2020-09-24
傳感器技術是現代科技的前沿技術,發展迅猛,同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一起被稱為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許多國家已將傳感器技術列為與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同等重要的位置。現代傳感器技術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擁有廣泛的開發空間和發展前景。
創新動力不足龍頭企業未出現
如今的工業4.0時代,制造裝備沿著智能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傳感器,將在工業生產中應用。
我國傳感器產業規模不斷增長,技術也不斷實現突破,尤其在生物傳感器、化學傳感器、紅外傳感器、圖像傳感器、工業傳感器等領域發展十分快速。盡管我國傳感器產業取得了眾多成績,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不過產業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我國傳感器產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傳感器在工業及汽車電子產品、通信電子產品、消費電子產品中的廣泛應用。目前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等市場規模十分大,我國在光敏、電壓敏、熱敏、力敏、氣敏、磁敏和濕敏傳感器領域都能夠實現批量生產。這些都推動了我國傳感器產業的穩健發展。
目前,國內約有5000家儀器儀表企業,有1600多家不同程度地生產制造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其中,95%以上屬于小微企業。一方面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工藝技術條件等資源配置,產業化基礎薄弱;另一方面市場準入門檻過高,缺乏相應的應用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產品整體技術水平和參數性能指標,特別是可靠性、穩定性指標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要低1~2個數量級,無法滿足市場對企業資質和配套能力的要求。中國目前缺乏龍頭企業引領和行業帶動,缺乏國際化品牌、市場影響力、競爭優勢和基礎研究能力,導致行業內專業化企業數不足3%;核心芯片大都依賴進口,中高檔產品幾乎100%進口;整體工藝技術水平落后國外先進國家10年~15年。
目前國內傳感器產值過億元的僅占企業總數的13%,全國不足200家。針對國內產業現狀和行業特點及存在問題,結合傳感器技術工藝特征,業內期待在經濟發達和具有技術優勢的地區,聚集國內外數十家及更多的傳感器專業性公司和科研院所,組成具有產品技術工藝特色和產業化規模優勢,以及國際市場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或基地,形成年銷售額1000億元人民幣(150億美元)以上、年增長率高于20%的國際化傳感器特色產業園區。
百億級創新集群推動產業從弱到強
我國在傳感器發展方面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我國雖然傳感器企業眾多,但大都面向中低端領域,技術基礎薄弱,研究水平不高。許多企業都是引用國外的芯片加工,自主研發的產品較少,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在高端領域幾乎沒有市場份額。
根據國家規劃,未來將在傳感器領域建立超百億元的創新產業集群,以及產值超過10億元的行業龍頭和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小而精的企業。
我國傳感器生產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而珠三角、京津地區以及沈陽和西安等中心城市近年來傳感器產業也在逐漸形成并發展。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傳感器會在更多的城市發展,我國傳感器產業布局會更加廣泛和合理。
在傳感器技術的產業化方面,除了需要成熟的市場和產品,以及充足的資本和人才,志在長遠的經營理念,也是傳感器產業化成功的基礎。傳感器研發和推廣的周期比較長,想短期見到效果往往比較難。比如漢威,從創業到上市,一共走過了10年的歷程。整體解決方案的模式,是經漢威實踐后的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傳感器雖然是關鍵器件,技術含量很高,但需要依存于其他的系統和具體的應用,本身很難形成很大的產值和規模。因此,他建議從核心元器件入手,向下游產業鏈進行延伸,并為客戶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通過這種整體解決方案的模式,我們能夠得到第一手的用戶體驗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對傳感器進行完善和改進。同時,由于末端應用的利潤比較高,企業可以把在末端應用賺來的錢,投入到前端的核心技術研發上,這樣研發也有了后續的力量。
傳感器行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網絡傳感器、生物傳感器、納米傳感器等更尖端的傳感器已進入國內市場,進入我們的生活。當前技術水平下的傳感器系統正向著微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今后,隨著CAD技術、MEMS技術、信息理論及數據分析算法的繼續向前發展,未來的傳感器系統必將變得更加微型化、綜合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和系統化。在各種新興科學技術呈輻射狀廣泛滲透的當今社會,作為現代科學“耳目”的傳感器系統,作為人們快速獲取、分析和利用有效信息的基礎,必將進一步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創新動力不足龍頭企業未出現
如今的工業4.0時代,制造裝備沿著智能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傳感器,將在工業生產中應用。
我國傳感器產業規模不斷增長,技術也不斷實現突破,尤其在生物傳感器、化學傳感器、紅外傳感器、圖像傳感器、工業傳感器等領域發展十分快速。盡管我國傳感器產業取得了眾多成績,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不過產業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我國傳感器產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傳感器在工業及汽車電子產品、通信電子產品、消費電子產品中的廣泛應用。目前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等市場規模十分大,我國在光敏、電壓敏、熱敏、力敏、氣敏、磁敏和濕敏傳感器領域都能夠實現批量生產。這些都推動了我國傳感器產業的穩健發展。
目前,國內約有5000家儀器儀表企業,有1600多家不同程度地生產制造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其中,95%以上屬于小微企業。一方面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工藝技術條件等資源配置,產業化基礎薄弱;另一方面市場準入門檻過高,缺乏相應的應用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產品整體技術水平和參數性能指標,特別是可靠性、穩定性指標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要低1~2個數量級,無法滿足市場對企業資質和配套能力的要求。中國目前缺乏龍頭企業引領和行業帶動,缺乏國際化品牌、市場影響力、競爭優勢和基礎研究能力,導致行業內專業化企業數不足3%;核心芯片大都依賴進口,中高檔產品幾乎100%進口;整體工藝技術水平落后國外先進國家10年~15年。
目前國內傳感器產值過億元的僅占企業總數的13%,全國不足200家。針對國內產業現狀和行業特點及存在問題,結合傳感器技術工藝特征,業內期待在經濟發達和具有技術優勢的地區,聚集國內外數十家及更多的傳感器專業性公司和科研院所,組成具有產品技術工藝特色和產業化規模優勢,以及國際市場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或基地,形成年銷售額1000億元人民幣(150億美元)以上、年增長率高于20%的國際化傳感器特色產業園區。
百億級創新集群推動產業從弱到強
我國在傳感器發展方面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我國雖然傳感器企業眾多,但大都面向中低端領域,技術基礎薄弱,研究水平不高。許多企業都是引用國外的芯片加工,自主研發的產品較少,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在高端領域幾乎沒有市場份額。
根據國家規劃,未來將在傳感器領域建立超百億元的創新產業集群,以及產值超過10億元的行業龍頭和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小而精的企業。
我國傳感器生產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而珠三角、京津地區以及沈陽和西安等中心城市近年來傳感器產業也在逐漸形成并發展。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傳感器會在更多的城市發展,我國傳感器產業布局會更加廣泛和合理。
在傳感器技術的產業化方面,除了需要成熟的市場和產品,以及充足的資本和人才,志在長遠的經營理念,也是傳感器產業化成功的基礎。傳感器研發和推廣的周期比較長,想短期見到效果往往比較難。比如漢威,從創業到上市,一共走過了10年的歷程。整體解決方案的模式,是經漢威實踐后的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傳感器雖然是關鍵器件,技術含量很高,但需要依存于其他的系統和具體的應用,本身很難形成很大的產值和規模。因此,他建議從核心元器件入手,向下游產業鏈進行延伸,并為客戶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通過這種整體解決方案的模式,我們能夠得到第一手的用戶體驗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對傳感器進行完善和改進。同時,由于末端應用的利潤比較高,企業可以把在末端應用賺來的錢,投入到前端的核心技術研發上,這樣研發也有了后續的力量。
傳感器行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網絡傳感器、生物傳感器、納米傳感器等更尖端的傳感器已進入國內市場,進入我們的生活。當前技術水平下的傳感器系統正向著微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今后,隨著CAD技術、MEMS技術、信息理論及數據分析算法的繼續向前發展,未來的傳感器系統必將變得更加微型化、綜合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和系統化。在各種新興科學技術呈輻射狀廣泛滲透的當今社會,作為現代科學“耳目”的傳感器系統,作為人們快速獲取、分析和利用有效信息的基礎,必將進一步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文章來源:儀表網)
TAGS : 傳感器
相關資訊
- 2020-04-28>站在萬億級市場風口的物聯網,要靠傳感器來起飛嗎?
- 2019-12-11>掃地機器人為啥智能?全靠這些傳感器
- 2019-06-29>紅外傳感器作用巨大 儀器儀表行業不容忽視
- 2019-04-14>傳感器市場和技術嶄露鋒芒 未來產品走勢將會如何
研發點滴
- 2017-11-08>水蒸氣工況下雷達物位計應如何選型
- 2017-05-03>射頻導納探頭耐壓能力的影響因素
- 2016-07-06>決定磁翻板液位計可靠性的關鍵因素是工藝
- 2014-09-11>振動式料位開關壓電組件中零件加工光潔度要求
相關產品
- 2018-03-09>Uson-11標準型超聲波液位計
- 2017-01-19>Float-11A標準型浮球液位計
- 2016-11-24>Cape-11R纜繩型射頻導納料位開關
- 2016-11-24>Cape-11P防護型射頻導納料位開關
專利證書
- 2017-09-14>磁翻板液位計的顯示面板及翻片容置裝置-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 2016-11-18>磁開關-隔爆認證證書
- 2016-11-18>振棒料位開關-認證證書
- 2016-11-18>稅務登記副本